唐代疆域广大,经济繁荣,文化发展,与西域、中亚、中东的各国、各民族之间往来频繁,这使得唐代男性服饰受胡服影响深刻,庶民男子的袍衫在结构形式上,与秦汉、魏晋时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。
唐代男子最典型的袍衫,受当时的胡服影响,一改汉代的交领、宽袖等特征,以鲜卑小袖袍为基础形貌,演变出了以圆领、翻领、窄袖为特征的袍衫。
此外,唐代还规定商人不得服黄,以区别于庶人。《资治通鉴•唐纪十八》记载:“庶人服黄,铜铁带。自非庶人,不听服黄。”这里的“非庶人”指的就是工商杂户。当时,富商大贾经常因衣服过制而被批评,唐后期也出现了富商大贾托名军籍穿紫衣的情况。
除了服色,平民的衣料也有规定。《唐会要》卷三一记载:“庶人不得着绸、绫、罗、縠。”《新唐书•车服志》记载:“度支、户部、盐铁门官等服细葛布……未有官者,服粗葛布”。可见在唐代,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。
唐代的男性服装样式并非一成不变,前后可分为两个阶段:隋至盛唐时期;中晚唐至五代。
隋文帝改革胡服,宣布“复汉魏衣冠”,改变魏晋至南朝时期大衣广袖的特征,服装式样上借鉴胡服便于行动的特点,男子服装主要以圆领、窄袖为主要特征。唐初太宗、高宗时,又对服制、服式作出更明确规定,男子的幞头、袍衫、革带、软底靴或乌皮履装束一直延续到盛唐玄宗之时。
中晚唐时期,服装样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短袖窄衣不复流行,男女衣衫都渐渐回到了宽大修长的款式,长裙丝履重新趋向流行,而盛唐时期的胡服胡妆则逐渐消融其中。